论辩的过程是一个对抗与反对抗的过程,而对抗中又以例证对抗为常见。因此,本文想以例证对抗为例,谈点反对抗技巧。
从构成对抗的例证本身寻找反对的突破口
95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二场中有这么一节辩词:
正方:可是我们也知道香港“九七”就要回归祖国,我们听说要颁布《基本法》,可没有听说要颁布“基本道德”呀!
反方:……我深深记得对方三辩同学在前几天的辩论场上曾经说过:在我一张伶牙俐齿之下是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(笑声),那为什么不说是颗“法律心灵”呢?(掌声)
正方立场是“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依靠法律”,于是以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为立足点。举香港将颁布《基本法》为例向反方发难,反方立即就地取材反唇相讥,与之构成尖锐的对抗。赢得了观众的喝彩。
请看正方是怎样反对抗的:
对呀!我善良的心灵是要大家认识我才知道的,可是现在大家都知道我首先是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啊!(热烈掌声)……
正方咬定法律不放松,以敏锐的洞察力从反方构成对抗的例证中“窃取”与法律相关的事实,以先主后次的逻辑强调“首先的”就是“主要的”,从而压制对方的对抗。
还有一些对抗的例证,表面看来牢不可破。实际上如果稍作推敲还是可以反对抗的。
例如在“女性找男性更需要关怀”辩论中,正方为了论证中国文字反映的男尊女卑,举例说:
中文有两个字表示结婚的概念,一个是“娶”字,另一个是“嫁”子。男人是“娶”媳妇,女人是“嫁”给男人,那这个“娶”子它表示一种主动性,“嫁”子它表示一种被动性。(笑声,掌声)请回答!
反方马上以牙还牙:
像这个例子,我们也发现了中国字的“好”字和“妙”字。都是一个褒义词,那么请问“妙”字和“好”字是不是用 “女”字旁开头呢?(掌声)
当反方举“好”和“妙”进行对抗时,正方居然束手无策。其实。正方完全可以在反方的例证上做文章,作出反对抗:“妙”可以拆为“女”和“少”,“好”可以拆为“女”和“子”,、从造字角度看,这都是两个会意字,也就是“女”性 “少”方为“妙”“女”性得 “子”才叫“好”。这岂不正表明了女性受压抑的社会地位了吗?
上面两个例子表明,从构成对抗的例证本身发掘于己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,可以有效地进行反对抗。
避实就虚,攻其不意
不是所有的对抗例证都存在着漏洞,更多的情况下,辩敌的对抗是严谨缜密、毫厘不爽的。这时候,避开对抗的冲击力,从侧面突发反问进行“强攻”,是行之有效的反对抗技法之一。但是有一点。这个反问必须直接攻向对方的立论点,不能有任何偏差,否则就会影响反对抗的力度。
我们来看关于“治愚比治贫更重要”的辩论中的一段辩调:
正方:中国作家写了这本书《愚昧比贫穷更可怕》,说明了治愚比治贫更重要,可见对方同学似乎是没有看这本书呀!
反方:中国政府也说:生存权、温饱权是人的第一权利。对方如何回答?
这一组对抗中,辩论双方都选取了权威言论作为例证。权威能制造不容置疑、无以反驳的特殊效应。正方在不可能正面向权威发起攻势的情况下,突然反问:
……如果治愚不比治贫更重要,为什么中国人说“养儿不读书,不如养头猪”?(笑声,掌声)
俗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,多约定俗成的语言的精华,它具有言简意赅、说理透彻、通俗易懂等特点。正方在这里引用俗语再次证明己方观点是十分明智的。其力之劲猛,一步到位,收到了相当直观的反对抗效果。
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启示:广泛收集有分量的材料支撑已方观点,一方面可以避免辩论的空洞化,另一方面更可以在关键时刻加强辩论的说服力度,争取出奇制胜。
随机阅读
- [辩论技巧] 论辩中的反客为主的技巧
- [辩论技巧] 让道理说服双方
- [辩论技巧] 论辩禁用“以假代真”
- [辩论技巧] 因敌取证的论辩谋略
- [辩论技巧] 抓住诡辩的"辫子
- [辩论技巧] 闲话辩论心理
- [辩论技巧] 辩论技巧——初赛赛前准备
- [辩论技巧] 当诡辩者引用名言时
- [辩论技巧] 大言不辩,软化对方立场
- [辩论技巧] 抓住诡辩的"辫子"反诡辩